在前苏联的铁甲洪流中易云达配资,T62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型号:在它之前有T54/T55,在它之后是T64和T72两种经典。
T62在漫长的"冷战"时期,始终保持着超高出镜率:从东、西柏林的街头对峙,到战火硝烟的中东战场,甚至近十年的平壤阅兵式和非洲内战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在苏军中的定位有点像81式步枪在我军的地位:本是过渡产品,却一不小心成了顶梁柱。
步兵“外挂”在坦克炮塔外,是苏军的风格之一,我军很长一段时间也有继承。
虽然定位为"过渡产品",但苏联军工的实力还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T62身上。
它装备的中大口径滑膛炮、射击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装备、大功率发动机,都属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以至于1969年中国军队缴获了一辆T62并进行测试后,受到极大震撼,并由此催生出一系列国产新装备。
展开剩余86%T62的外形和T55有点类似,圆形炮塔+低矮车身,总体保持了苏联式的简洁、廉价风格。辨识T62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位于其炮塔左侧的圆形红外探照灯。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苏联设计师却凭借精妙的设计,让T62的综合作战能力并不逊同时期的北约主战坦克,尽管那些坦克更精密、更昂贵。
T62的战斗全重37吨,比起今天动不动就五六十吨的主战坦克,它体量并不大。全车成员4人,分别是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它的公路最大速度每小时50千米,土路最大速度每小时35千米,越野速度每小时27千米。它随车带有一套潜渡工具,能够跨越700米宽、水深不超过5米的河流和水障。
通气管状态下的T62
在公路行驶时,这辆装甲怪兽每百公里油耗为210升,在土路行驶时每百公里油耗330升。省油?这从来不在苏联人的考虑范围内。赫鲁晓夫曾有一句名言:石油,苏联有的是。
T62有一个具有浓烈苏联风格的整体铸造圆形炮塔,而且T62的炮塔表面还经过了打磨易云达配资,这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让来袭的敌方弹丸更容易跳弹。在这座炮塔内,安装了整个坦克的"灵魂",一门绰号"大锤"的115毫米滑膛炮。
T62的主炮全长6米,其中身管长5.8米,备有40发炮弹,其中包括13发穿甲弹、6-10发破甲弹、17-21发榴弹。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苏联人给这门炮配备了"流星"式稳定器,在稳定器的驱动下,炮塔可以用每秒16度的速度快速指向目标,并在射击时更平稳。
T62的精度在当时还算不错,还可以在行进间射击。慢速时,它能够在1500米外首发命中一辆美军M60坦克,不过命中概率只有33%。这个指标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合格的,但在70年代早期还算过得去。
T62是苏联最后一种完全均质钢装甲的中型坦克,它的车首前装甲厚度为100毫米,使用42CM钢制造;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尾部装甲厚60毫米,底部装甲厚度仅有16毫米。后期苏联对T62进行过升级,也可以安装反应式装甲,提高防护效率。
T-62MV改型,全身披挂
T62还配备有比较完善的防原子系统,包括检测器、机电控制和风机等一套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在核爆炸的冲击波到达之前,这套系统可以完成坦克的自动密闭。它还装备有一台辐射测定仪,可以精确显示辐射强度,能够为指挥员的后续行动提供数据支持。
整体来看,T62的问世基本可以和北约主流坦克相抗衡,缓解苏联高层对美军M60的担忧和焦虑。不过,苏联军方希望的并不仅仅是"棋逢对手",他们想要的是“完全碾压”。
因此,另一种全新的坦克——T64,几乎在和T62同时研发。只是因所需时间过长、新技术太多不够稳定,因此T64不能及时装备,T62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窗期。
因为T64始终不能达到令军方满意的可靠度和完好率,因此一直难以承担装甲部队主力的重任。于是,T62渐渐成为苏军一线坦克部队的主力,前后生产了2万多辆。据资料显示,直到1973年,苏军驻德国的部队有75%的坦克是T62。
T62还被出口到全世界很多国家易云达配资,从中东到东亚,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能在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局部战争中发现它的身影。这其中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定是珍宝岛之战。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冲突中,一辆T62在冰面上触发了解放军埋设的地雷,导致左侧履带被炸断,失去行动能力。
这辆瘫痪的坦克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苏两国争夺的对象。苏军曾几次尝试将瘫痪在江面上的T62拖回,执行这个任务坦克兵中士弗拉斯洛夫甚至被我方击毙,但苏方始终没能达成拖回的目的。
无奈之下,苏联人改换另外一种方式,想把坦克炸毁。从3月30日起,苏军先后进行了两次爆破,不过,他们每次都只是把炸药放在坦克下方,而不是坦克内部,这样的结果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坦克都炸得跳了起来,但却未能对其造成严重破坏。
直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解释,为什么当年苏联军人不把炸药塞到坦克内部再引爆。
出现在东欧街头的苏军坦克
面对送上门的苏联新式坦克,解放军也知道完整俘获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技术意义,所以我方工程技术人员也从3月21日起,对这辆编号为545的T62进行了持续的检查和关键部位的拆卸,这个任务秘密持续了一周,直到28日终于完成了重要部件的拆卸和总体测绘。
中方的这些行动很快引起了苏联人的注意,于是他们决定用炮火将坦克彻底炸毁,至少不能被我军俘虏。
在苏联人的炮火下,坦克所在的冰面被炸碎,“545号”终于在4月2号沉入江面。
为了防止我军进一步行动,苏联人不分昼夜地对坦克周围进行警戒射击,试图阻止我方回收。不过,中方对这辆坦克也是势在必得,因此多方调动资源。不久,军方从海军旅顺基地调来了潜水员,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水下探摸、挂钩,终于将这辆T62的炮塔和车体分两次拖回我方一侧。
军博陈列的545号T62
直到4月29日晨,苏联边防军在望远镜中发现了一条从乌苏里江延伸到中国一侧的拖拉痕迹,这才明白坦克已被中方拖走,此时再有任何反应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俘虏苏联最新式坦克,成为轰动新闻。从此,T62成了当仁不让的"苏修"象征,全国各地的练兵场上随处可见用土垒成的坦克靶子,还用石灰刷上了"T-62"字样,成为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
这辆缴获的T62,成为中国军工的技术宝库,虽然和苏军刚刚装备的T64相比,它并不算先进,但它仍然为中国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提供了难得的研制样品。双向稳定器、主动红外夜视仪、滑膛炮和炮弹、580马力发动机,以及其他的一些设计,后来陆续都被用在了国产69式坦克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坦克滑膛炮技术就起源于这门缴获的T62主炮。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英国获得了L7线膛炮,并且暂时摒弃了苏联技术路线,但T62对中国坦克炮,尤其是实用型滑膛炮+穿甲弹系统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如今中国大口径滑膛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自成一派,列装国产最新坦克,据说下一代14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也已呼之欲出。
"545号"T62,在完成了对中国的技术和政治贡献后,被送进了博物馆。今天,在军博地下一层展厅,刚进入口就能看到它。和它并排的是另一辆从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坦克,这两辆分别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坦克,如今成了一对儿"好邻居"。
军博重新改造后,把最显耀的位置给了这对儿难兄难弟
T62在俄军序列里的最后一次亮相,是两次车臣战争和格鲁吉亚战争。
当然易云达配资,这三次战争中,已经老旧的T62并不是主力。不过T62还是发挥了特殊的价值,因为使用金属药筒,所以它的成员生还率要更高一些;而且由于多了一名装填手,T62的人均工作量也比较少,所以在这种低烈度对抗中,老旧的T62反倒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全文完)
发布于:北京市配多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